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368章 冬蕴新机谋长远 薪火相传向春来

作者:佚名字数:4850更新时间:2025-11-22 09:04:36
  清溪荷韵·第368章 冬蕴新机谋长远 薪火相传向春来
  年度总结会的阳光透过村委会的玻璃窗,落在铺著红布的长桌上,桌上摊开的报表上,“八百万元”的集体经济收入数字被阳光镀上一层暖光。许朗手指轻轻点在报表边缘,目光扫过围坐的村民代表——周师傅手里攥著竹编工具的木柄,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;王婶把染布用的围裙叠放在膝头,眼神里满是期待;苏晚面前摆著笔记本,笔尖悬在纸上方,等著记录新方向。
  “今年的成绩,是咱们全村拧成一股绳干出来的,但不能停在这儿。”许朗的声音沉稳有力,打破了短暂的安静,“接下来,咱们要抓三件事:一是把非遗產业链拉长,从『卖產品』变成『卖体验、卖文化』;二是让博物馆『活』起来,不只是摆展品,还要成传承基地;三是培养年轻人,別让手艺断了代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周师傅先开了口,他放下手里的木柄,指节敲了敲桌面:“许书记说的在理,我那竹编培训班想正月就开,村里年轻人要是愿意学,我免费教。就是有个问题——现在订单多,我和小郑忙不过来,新徒弟没基础,得有人带。”
  “这个我来协调。”苏晚立刻接话,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,“高校那边说了,明年开春还会派实习学生来,到时候让学生跟著老手艺人身后学,既能帮把手,又能传手艺,一举两得。”她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我还联繫了县文旅局,他们说要是咱们能开发非遗研学路线,能给咱们申请补贴,到时候游客来不仅能逛博物馆,还能跟著周师傅学编小竹筐、跟著王婶染手帕,这样收入也能多一块。”
  王婶听到“研学”眼睛一亮,伸手理了理围裙:“那可太好了!上次上海文创展,不少外国人都喜欢荷染体验,咱们村里的荷塘冬天虽然没荷了,但残荷能做乾,染布的时候加进去,顏色还能更特別。我琢磨著,研学课上能教大家用残荷染书籤,又好看又好带。”
  “王婶这个想法好!”李大嫂从门口走进来,手里拎著一袋刚烤好的莲子酥,放在桌上分给大家,“我那点心坊也能加进研学路线里,让游客跟著我学做荷香酥,刚出炉的热乎点心,再配著咱们村的荷叶茶,多舒坦。就是有个愁事儿——冬天莲子少,明年春天得提前跟邻村的荷塘订,不然原材料不够。”
  许朗拿起一块莲子酥,咬了一口,清甜的荷香在嘴里散开:“莲子的事儿我去跟邻村的张书记谈,咱们搞『抱团发展』,他们出莲子,咱们教他们做莲子加工,一起赚钱。”他把酥饼渣掸在桌上,语气更坚定了,“咱们不仅要自己富,还要带著周边村一起富,这样清溪村的非遗品牌才能打得更响。”
  散会后,苏晚抱著文件往电商服务站走,刚到门口就看见陈阳蹲在地上,对著一堆竹编零件发愁。地上摆著十几个竹编小灯笼的框架,有的歪了角,有的竹丝断了几根。“这是怎么了?”苏晚蹲下来,拿起一个框架仔细看。
  “国际文创公司刚发的订单,要两百个竹编圣诞灯笼,要求下周发货。”陈阳挠了挠头,语气带著急意,“周师傅和小郑忙著赶露营桌的订单,我让两个新学竹编的村民做,结果没掌握好力度,好多框架都坏了。”
  苏晚把框架放在手里掂了掂,竹丝的粗细很均匀,就是接口处编得太松:“別慌,我去跟小郑说,让他抽两个小时教大家编接口,再把竹丝提前泡软,这样编的时候不容易断。”她起身往周师傅的竹编工坊走,路过荷塘时,看见几个村民正划著名小船,捞水里的残荷。冬天的荷塘没了夏日的粉白,残荷的褐色茎秆在水里映出倒影,倒有几分萧瑟的美。
  “苏干事,这残荷捞回去晾乾,能做装饰呢!”划船的张叔朝她喊,手里举著一把残荷,“上次李大嫂说,用残荷煮水拌麵粉,做出来的荷叶糕更有劲儿,我多捞点给她送过去。”
  苏晚笑著点头,心里忽然有了主意——圣诞灯笼的装饰要是用残荷,既能废物利用,又能体现清溪村的特色。她加快脚步赶到竹编工坊,小郑正坐在竹篾堆里,手里拿著竹刀削竹丝,地上已经堆了半摞露营桌的框架。
  “小郑,有个急事找你。”苏晚把圣诞灯笼的订单递给她,“陈阳那边做坏了几个框架,你抽时间教大家编接口,另外我想在灯笼上加残荷装饰,你觉得可行吗?”
  小郑接过订单,眼睛一亮:“残荷?这个好!我之前编过残荷形状的掛件,把残荷的茎秆剪短,粘在灯笼侧面,再刷层清漆,又结实又好看。我现在就去教他们,保证下周能按时交货。”
  看著小郑干劲十足的样子,苏晚放了心,转身又往非遗博物馆走。博物馆刚开馆半个月,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,但她总觉得少了点互动感。刚走到博物馆门口,就看见一个穿深蓝色外套的老人正对著竹编展厅里的老竹刀发呆,老人手里拿著放大镜,仔细看著刀身上的纹路。
  “大爷,您对这把竹刀感兴趣?”苏晚走过去,轻声问道。老人转过身,脸上满是皱纹,眼神却很亮:“我是省非遗修復中心的,姓赵,专门修復老手艺工具。上次听说清溪村有把用了三十年的竹刀,特意来看看。”他指著竹刀的刀刃,“这刀的木质是老楠木,刀刃是黄铜的,就是刀柄有点开裂,得赶紧修,不然裂缝会越来越大。”
  苏晚心里一紧,这把老竹刀是周师傅父亲传下来的,是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:“赵老师,您能帮忙修復吗?我们担心自己修坏了。”
  赵老师点点头,从隨身的包里拿出工具:“我这次来就是想跟你们合作,不仅修復这把竹刀,还能教村民简单的文物维护技巧。比如竹编展品要避免受潮,荷染布料要防阳光直射,这些小知识学会了,展品能保存更久。”
  当天下午,苏晚就组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村里的老艺人,跟著赵老师学维护。赵老师拿著老竹刀,一步步教大家怎么清理刀刃上的锈跡,怎么用专用胶水粘补刀柄的裂缝:“这胶水是特製的,不会损伤木头,粘好后再用细砂纸磨平,跟新的一样。”周师傅看著修復好的竹刀,眼眶有点红:“这刀跟著我父亲走南闯北,后来又跟著我,现在修好了,能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的样子,真好。”
  转眼到了腊月,清溪村到处都是年味。村委会门口掛起了红灯笼,电商服务站里堆著打包好的年货礼盒,里面装著荷香酥、莲子干和迷你竹编掛件。苏晚正忙著核对年货订单,手机忽然响了,是省理工大学李教授打来的。
  “苏晚,告诉你个好消息!”李教授的声音透著兴奋,“我们设计学院要在寒假办『非遗创新营』,想让学生来清溪村住半个月,跟著老艺人学手艺,再设计明年的新品。另外,我们还联繫了省电视台,想拍个纪录片,宣传清溪村的非遗传承。”
  苏晚高兴得差点跳起来,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许朗。许朗立刻让村委会把閒置的民宿收拾出来,准备接待学生。“纪录片拍好了,咱们清溪村的名气会更大,到时候来研学的、旅游的人肯定更多。”许朗笑著说,“咱们得提前把村里的路修一修,把民宿的卫生再搞一搞,让游客来了觉得舒服。”
  腊月二十那天,省理工大学的二十名学生如期来到清溪村。他们刚放下行李,就跟著周师傅去了竹编工坊。小郑拿著刚编好的迷你竹编福字,递给学生们:“咱们先从简单的学,编福字,过年能带回家。”学生们围坐在竹篾堆里,手里拿著竹丝,跟著小郑学绕圈、打结。有个叫林晓的女生,手指灵活,很快就编好了一个小福字:“太有意思了!我想把竹编和围巾结合,编个竹编的围巾扣,肯定好看。”
  荷染工坊里也很热闹,王婶教学生们用残荷染红包。小林拿著染好的红包,上面印著淡淡的荷图案:“咱们可以在红包上编个小竹绳,把竹编和荷染结合起来,这样更有特色。”学生们纷纷点头,拿出竹丝,跟著小林学编竹绳。
  101看书 101 看书网超便捷,?????????s??.???隨时看 全手打无错站
  省电视台的拍摄团队也没閒著,从清晨的荷塘到夜晚的竹编工坊,镜头记录下村民和学生忙碌的身影。摄影师老张对著镜头说:“清溪村最打动我的,是老手艺没有被遗忘,年轻人愿意学,还能创新,这样的传承才有生命力。”
  除夕那天,清溪村举办了热闹的团圆饭。村委会的大院子里摆了十张桌子,村民、学生、拍摄团队围坐在一起,桌上摆满了荷香酥、荷叶鸡、莲子羹,都是用村里的食材做的。许朗站起来,举起酒杯:“今年咱们一起拼出了好成绩,明年咱们继续加油,让清溪村的非遗走得更远,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红火!”
  所有人都站起来,酒杯碰在一起,笑声、祝福声在院子里迴荡。小郑拿著刚编好的竹编灯笼,掛在院子中央,灯笼里的灯泡亮起来,暖黄的光映著大家的笑脸。林晓拿著手机,对著荷塘拍了张照片,残荷上落著一层薄雪,远处的民宿亮著灯,像一串星星:“我明年还要来,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家具,跟著王婶学染连衣裙。”
  大年初五,“非遗创新营”的学生们离开清溪村,带走了自己设计的新品草图,有竹编围巾扣、荷染汉服、残荷装饰画。李教授握著许朗的手说:“这些设计我们会儘快做成样品,明年春天带来,咱们一起推向市场。”
  元宵节过后,天气渐渐暖了。荷塘里冒出了嫩绿的荷叶尖,村民们忙著翻耕荷塘,准备种新的荷。苏晚带著村里的年轻人,去邻村考察莲子种植基地。邻村的张书记领著他们走进荷塘,指著刚种下的莲子:“咱们按你说的,种的是高產莲子品种,到了夏天,保证能给你们供足够的莲子。”
  三月初,省电视台的纪录片《清溪荷韵:非遗的新生》播出了。纪录片里,周师傅教学生编竹编的画面、王婶染布的笑容、博物馆里的老物件,打动了很多观眾。苏晚的手机快被打爆了,有想合作的企业,有想来研学的学校,还有想加盟卖非遗產品的商家。
  “咱们得建个『非遗联盟』。”许朗在村委会会议上说,“把周边村的手艺人、合作的高校、企业都拉进来,统一设计、统一生產、统一销售,这样才能形成规模。”他指著墙上的地图,“比如邻村做莲子,咱们做竹编、荷染,再找县里的服装厂,把荷染布料做成衣服,形成產业链,大家都能赚钱。”
  四月的清溪村,荷叶已经铺满了荷塘,粉白的荷又开了。省文旅局的考察组来到村里,实地查看研学路线和非遗博物馆,当场决定把清溪村列为“省级非遗旅游示范点”,还拨了一笔专项资金,用於升级村里的基础设施。
  “咱们现在有了示范点的牌子,就能申请更多政策支持。”苏晚拿著批覆文件,兴奋地说,“我计划在夏天开『荷非遗节』,搞竹编比赛、荷染体验、荷宴,让游客来了有得玩、有得吃、有得带。”
  周师傅的竹编培训班已经开了三期,有二十多个年轻人报名。小郑现在也能独当一面,带著徒弟们做订单,还设计了竹编宠物窝,在网上卖得很火:“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养宠物,竹编窝透气又环保,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。”
  王婶的荷染生意也越来越好,她和县城的服装厂合作,把荷染布料做成连衣裙和衬衫,在网上旗舰店卖,每月销售额超过十万元。小林还开了直播,每天在荷塘边教网友染荷染手帕,直播间里有上万人观看:“上次有个外国网友,看了直播后,专门来村里学荷染,还订了两百条荷染围巾,说要在国外开实体店卖。”
  五月初,清溪村的“荷非遗节”如期举办。荷塘边搭起了舞台,周师傅带著徒弟们表演竹编技艺,手指翻飞间,很快就编出一个荷形状的掛件;王婶和小林穿著荷染连衣裙,在舞台上展示荷染布料的製作过程;李大嫂的点心坊前排起了长队,游客们等著买刚出炉的荷香酥。
  省电视台再次来到村里,直播非遗节的盛况。镜头里,游客们跟著老艺人学编竹编、染荷布,孩子们在荷塘边捉蜻蜓,笑声不断。许朗看著热闹的场景,对身边的苏晚说:“咱们当初的目標,就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,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。现在看来,咱们做到了。”
  苏晚点点头,目光望向荷塘深处。夏日的阳光洒在荷叶上,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,粉白的荷在风中摇曳,像一幅鲜活的画。“接下来,咱们还要建非遗电商產业园,让更多人加入进来。”苏晚笑著说,“让清溪荷韵,不仅香飘全国,还要香飘世界。”
  当天晚上,非遗节的闭幕式上,许朗宣布了一个好消息:清溪村上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六百万元,预计年底能超过一千二百万元。台下的村民们欢呼起来,周师傅拿著竹编工具,高高举起:“咱们的手艺能赚钱,能传下去,这比啥都强!”
  月光洒在荷塘上,水面波光粼粼。村委会的灯光下,苏晚和许朗正在修改明年的规划,纸上写满了新的想法:非遗研学基地扩建、海外非遗体验中心、年轻手艺人扶持计划……窗外,偶尔传来几声蛙鸣,和村民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清溪村最动听的旋律。
  清溪荷韵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这是一个关於传承与创新的故事,关于坚守与奋斗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於乡村振兴、梦想绽放的故事。在这片满是荷香的土地上,老手艺正焕发新生,村民们正用双手,编织著更美好的未来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